交流电机之所以能够实现连续旋转,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旋转磁场的作用,并结合特定的结构设计,将电能稳定地转换为机械能。其关键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:
1. 关键结构:支撑轮换的“硬件基础”
交流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,这两部分的协同运转是实现旋转的前提。
- 定子:定子作为电机的固定部分,其核心部件是定子铁心和定子绕组。定子铁心通常由硅钢片叠压而成,可以有效减少涡流损耗。铁心内侧均匀分布有槽,用于嵌装定子绕组。定子绕组一般采用漆包铜线绕制,按特定规则接成三相绕组(工业交流电机大多为三相电机),接入三相交流电源。当电流通过绕组时,定子产生旋转磁场,作为驱动电机旋转的“动力源”。
- 转子:转子是电机的旋转部件,常见的转子分为鼠笼式转子和绕线式转子两种。鼠笼式转子结构简单,由转子铁心、转子绕组(铜排或铝排)和端环组成。转子绕组像“笼子”一样嵌在铁心槽内,两端通过端环短路。绕线式转子的绕组带绝缘层嵌在铁心槽内,绕组两端通过滑环和电刷引出,可外接电阻调节电机性能。转子的核心作用是在定子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,进而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推动转子旋转。
2. 工作原理:电磁力驱动的“旋转逻辑”
交流电机的旋转依赖于“旋转磁场产生—感应电流形成—电磁力驱动旋转”的完整过程。以应用最广泛的三相异步交流电机为例:
- 旋转磁场的产生:当定子的三相绕组连接到对称的三相交流电源时,绕组的每一相都会产生随时间呈正弦变化的交流电。由于三相电流之间有120°的相位差,它们在定子铁芯中共同激发的合成磁场并不是静止的,而是绕电机轴线以稳定的转速(称为同步转速)旋转,形成“旋转磁场”。同步转速的大小由电源频率和电机定子绕组的极对数决定,公式为:n₀=60f/p(式中,n₀为同步转速,单位为r/min;f为电源频率,单位为Hz;p为极对数)。
- 转子感应电流和电磁力:旋转磁场的磁力线会切割转子绕组(或称转子条),根据电磁感应定律,在转子绕组中会产生感生电动势。由于转子绕组通过端环(或称外电路)构成闭合电路,感生电动势驱动电流在转子绕组中流动,产生“转子感生电流”。此时,带有感生电流的转子导体处于定子的旋转磁场中。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,转子导体受到电磁力的作用。这些电磁力作用在电机转子轴上的总转矩称为“电磁转矩”。
- 连续旋转和“异步”特性:在电磁转矩的驱动下,电机转子开始沿旋转磁场方向旋转,并逐渐加速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转子的转速(称为转子转速n)永远不可能达到定子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n₀。这是因为,如果转子转速等于同步转速,转子导体与旋转磁场之间就不会发生相对运动,磁力线也无法切割转子导体。结果,转子感应电流和电磁转矩都会消失,转子会因阻力而减速。因此,转子转速始终低于同步转速。这个“转差”是维持转子感应电流和电磁转矩的必要条件,也是“异步电动机”名称的由来(转差与同步转速的比值称为转差率s,s=(n₀-n)/n₀,正常运行时s通常在0.01~0.05之间)。交流电动机正是通过这种“旋转磁场驱动转子,转差维持动力”的机制,实现连续稳定的旋转,从而带动各种机械设备运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