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流电机调速控制的核心在于根据电机类型(异步电机/同步电机)和应用场景(例如调速精度、成本、能耗)调整电机的关键输入参数,例如电压、频率、电流或磁场。以下按技术成熟度和应用范围对主流控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:
一、“压频配合”调速(异步电机主流)
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公式为: n = 60f(1-s)/p (其中,f为电源频率,s为转差率,p为电机极对数)。通过同步调节“频率f”与“定子电压U”,可实现宽范围、低损耗的调速,是工业界最常用的解决方案。
1、变频调速(VVVF,变压变频)
- 原则:将工频交流电(如220V/50Hz、380V/50Hz)通过“变频器”转换成“电压、频率可调”的交流电,以满足电机不同转速的要求(频率提高则转速提高,频率降低则转速降低)。
- 关键逻辑:当电机定子阻抗一定时,U/f比必须保持不变。否则,会造成磁通饱和或不足,导致电机烧毁或转矩降低。因此,变频器需要实时协调电压和频率。
- 分类:
- 标量控制:仅控制电压和频率的幅值。结构简单,成本低,适用于对调速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,如风机、水泵(如家用空调室外机)。
- 媒介控制:将电机电流分解为“励磁电流”与“转矩电流”,分别进行精确控制,以达到类似直流电机的高动态响应(例如:数控机床、电梯曳引机)。
- 直接扭矩控制(DTC):跳过电流分解,直接控制电机转矩和磁链,响应速度更快,适用于轧机、伺服系统等高动态场景。
- 优势:调速范围宽(0至额定转速,甚至超过额定转速),效率高(接近额定效率),转矩稳定。
- 缺点:变频器成本较高,高频时可能产生谐波干扰(需加滤波器)。
2、软启动器调速(辅助调速、间断调速)
- 原则:通过晶闸管(SCR)逐渐提高电机定子电压,实现“平滑启动”,避免启动时的大电流冲击。部分软启动器支持“调压式调速”(通过降低电压来减少转差率s,从而间接降低转速)。
- 应用:仅适用于“启动阶段”或“短时间、低精度减速”(如传送带轻载调速),无法实现大范围连续调速(电压过低会导致电机过热)。
- 优势:成本比变频器低;保护功能齐全(过流、过载)。
- 缺点:调速范围窄(一般只能降至额定转速的70%);低速时功率因数低。
二、基于“极对调节”的调速(变极调速)
- 原则:根据异步电机转速公式 n = 60f(1-s)/p通过改变电机定子绕组的“极对数p”(例如,2极→4极),直接改变电机的同步转速。50Hz时,2极电机的同步转速为3000rpm,4极电机的同步转速为1500rpm。
- 实施方法:通过电机绕组的“换向开关”(例如星三角切换、双星切换)改变绕组的电流方向,从而改变极对数。
- 应用:仅适用于“分步调速”场景(例如,冲床、压缩机、风扇)。电机必须设计为支持多极对(例如,2/4极、4/6极双速电机)。
- 优势:结构简单、成本低、运行可靠、调速时无效率损失。
- 缺点:只能实现“固定档位”调速(如2档、3档),无法实现连续平稳的调速。
三、基于“转差率调节”的调速(低精度、低功耗场景)
通过改变电机的“转差率s”(实际转速与同步转速之差)来实现调速。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、功率较小的电机(例如家用风扇、小型传送带)。
1.定子调压调速
- 原则:通过电压调节器(例如自耦变压器、晶闸管调压电路)降低定子电压U,使电动机转矩T减小(T与U²成正比)。当负载转矩不变时,转差率s增大,实际转速降低。
- 优势:电路简单,成本极低。
- 缺点:调速范围窄(只能实现10%~30%的降速);低速时电机发热严重(转差功率损失大),转矩不足。
2、转子串电阻调速(仅适用于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)
- 原则: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绕组可以外接电阻,增大转子电路电阻R2,可以增大转差率s(s与R2成正比),从而降低实际转速(同步转速不变,转差率增大导致实际转速降低)。
- 应用:适用于“短时调速”或“启动调速”场景(例如:起重机、绞车)。需配合“转子变阻器”手动或自动调节电阻值。
- 优势:结构简单,成本低,调速时转矩稳定(启动转矩大)。
- 缺点:低速时转子阻力损失大(电能转化为热能),效率低,调速精度差(阻力档位有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