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枢电阻是直流电机的核心参数之一,其测量值直接影响电机铜损计算、启动性能分析以及故障诊断(如电枢绕组短路、老化等)。准确测量电枢电阻需要遵循特定的测量流程,并尽量避免干扰因素。具体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:
1.测量前的准备工作
- 设备和工具的选择
需要准备直流双臂电桥(惠斯通电桥),准确度等级≥0.5级,或者高精度数字万用表(内阻≥10MΩ)。前者更适合测量低阻值电枢电阻(通常在毫欧到欧姆范围内),可以有效消除接线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。同时,还要准备绝缘手套、螺丝刀、砂纸(用于清洁端子排)以及电机电路图(用于识别电枢绕组引线的位置)。
- 确认电机状态
测量前,必须将电机完全停机,切断所有电源(包括电枢电源和励磁电源),并将电容器等储能元件放电,避免触电危险。测量时,应让电机冷却至室温(一般停机1小时以上),防止温升导致电阻值变大(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铜的温度系数约为0.004/℃)。
2. 磁芯测量方法:直流双臂电桥法(推荐)
- 接线操作
参照电机电路图,找到电枢绕组的两个引线端子(通常标记为“电枢+”和“电枢-”)。用砂纸清理端子表面的氧化层和油污,确保接触良好。将直流双臂桥的“电流端子”(I1、I2)分别连接到电枢两端,并将“电压端子”(U1、U2)并联在电流端子的内侧(遵循“电压端子靠近被测电阻”的原则,避免将接线电阻计入测量值中)。
- 测量步骤
打开电桥电源,调节电桥的比例臂(根据电枢电阻的估算值选择,例如估算电阻为5Ω,则可选择10Ω的比例)和比较臂,观察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。当指针回零或在允许误差范围内(通常为±0.5%)时,记录比例臂系数(K)和比较臂读数(R0),并根据公式计算出电枢电阻的实际值 Ra = K × R0.
为了提高精度,应重复测量3次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(多次测量可以抵消偶然的误差,例如接触瞬间的电阻波动)。
3. 常见干扰因素及规避措施
- 温度的影响
电枢绕组运行后,温升升高,会导致电阻值增大(例如,电机在80℃运行时,铜绕组的电阻比室温25℃时的电阻约高22%)。若需测量“冷电阻”(参考标准状态),必须将电机停机冷却至室温。若需测量“热电阻”(分析运行损耗),则应在电机停机后10分钟内测量完成,并记录此时的绕组温度,以便于后续数据修正。
- 剩余磁通和感应电动势
他励或并励直流电动机停机后,励磁绕组中可能残留有剩余磁通。电枢旋转时,会产生感生电动势(类似发电机),对电桥测量造成干扰。避免方法:测量前,用导线将电枢两端短路,用手旋转电机轴3-5圈,释放剩余感生电动势。如果干扰仍然存在,可断开励磁绕组接线,消除剩余磁通的影响。
- 接线和接触电阻
如果使用普通万用表(单臂测量),接线电阻(例如导线电阻、端子接触电阻)可能占很大比例(例如,电枢电阻为1Ω,接线电阻为0.1Ω,误差达10%)。因此,测量小阻值电枢电阻时,必须使用双臂电桥。测量时,请确保导线截面积≥1.5mm²(以降低导线电阻),并用螺丝刀拧紧端子,避免虚接。
4. 测量后的数据分析与应用
- 数据比对与判断
将测得的电枢电阻值与电机厂手册中的标准值进行比较:若实际值比标准值偏大15%以上,则可能是由于电枢绕组老化(导线氧化、绝缘层碳化)或匝间短路(绕组部分连通,导致总电阻下降,需结合其他测试判断)。若实际值偏小,则需检查绕组是否存在匝间短路(可用兆欧表测量绕组绝缘电阻辅助判断)。
- 实际应用场景
准确的电枢电阻值可以用来计算电机的起动电流(根据公式Ist=U/Ra,其中U为电枢电压),从而判断起动器是否匹配。同时,可以用来计算铜损(Pcu=Ia²Ra,其中Ia为电枢电流),从而优化电机能效(如果铜损过大,需要检查绕组是否有异常发热)。
综上所述,直流电机电枢电阻的准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、控制环境条件、避免干扰因素,并结合多次测量数据进行比对,才能为电机维护和性能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,避免因参数判断错误而导致的维护失误或设备故障。